被忽視的 AirPods Pro 改進:延遲大幅降低,接近無縫連接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2 月 24 日 8:30 | 分類 3C , 3C周邊 , Apple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被忽視的 AirPods Pro 改進:延遲大幅降低,接近無縫連接


蘋果在數月前推出了首款主動降噪耳機 AirPods Pro,這款耳機自發售開始就一直備受關注。也許在許多人印象中,AirPods Pro 和 AirPods 的區別只是外觀變了、加了一個降噪,但實際不然,AirPods Pro 在一直纏繞無線耳機的延遲問題上,也得到了顯著改進。

曾經撰寫《我在 App Store 裡賺了多少錢》的音樂創作人 Stephen Coyle 最近就對幾款蘋果系的耳機進行延遲對比評測,結果顯示,AirPods Pro 的延遲是「接近無縫連接」體驗

下面詳細來說說 Stephen Coyle 如何測試這些耳機。

要說耳機延遲這個問題對使用影響有多大,其實用過無線耳機玩遊戲的玩家知道,這可是和網路延遲一樣影響角色生死的大問題,哪怕是慢了半秒,也會因為這半秒而被對手 KO。再來就是我們平時戴耳機打字的鍵盤聲、UI 反饋聲等,連貫的觸碰會讓我們感覺到鍵盤聲的延遲,這裡其實也是影響聲音體驗的表現之一。

在這次測試中,Stephen Coyle 分別用第一代、第二代 AirPods、Beats Studio 3、Sony WH-CH700N 和裝置揚聲器與 AirPods Pro 進行對比。

測試環節分為兩部分,一個是系統原始的鍵盤聲反饋,另一個是 Stephen Coyle 自己開發的一款遊戲《Tapt》。這兩者區別在於,前者鍵盤聲它並不是連貫的,在使用鍵盤時,系統需要先喚醒藍牙模組,然後播放聲音,所以我們敲打鍵盤時的第一聲往往會比之後的反應明顯要慢一些;而後者由於是遊戲,因此會持續喚醒藍牙模組,使耳機會第一時間響應每個聲音,而且這個遊戲在編寫時本身也會注重低頻延遲表現。

(Source:Stephen Coyle

對於所有裝置和軟體的組合,Stephen Coyle 均使用了遊戲 90bpm 的節拍器觸發了 10 種聲音,並透過敲打系統鍵盤,將 19 個隨機測試結果進行平均計算後得出如下結果(在鍵盤測試時,Stephen Coyle 沒有記錄第一聲的反應時間):

  • AirPods(第一代):274 毫秒
  • AirPods(第二代):178 毫秒
  • AirPods Pro:144 毫秒
  • Beats Studio 3:258 毫秒
  • Sony WH-CH700N:230 毫秒
  • 裝置揚聲器:69 毫秒

▲ 詳細測試數據點此下載。(Source:Stephen Coyle

從今年初推出的 AirPods 開始,蘋果已經在新 AirPods 和 AirPods Pro 上使用 H1 晶片,相比之前的 W1,使用 H1 晶片的新 AirPods 在延遲時間上縮減了 30%。而這次 AirPods Pro 雖然也是用了同款 H1 晶片,但延遲時間再次縮減到 144 毫秒,縮減幅度接近第一代 AirPods 的 50%,達到人耳幾乎分辨不出延遲的水準。

因此 Stephen Coyle 認為兩款 AirPods 雖同為 H1 晶片,但蘋果似乎已經找到在不變換硬體的前提下縮減耳機延遲時間的辦法。

至於其他兩款藍牙耳機的結果,配備 W1 晶片的 Beats Studio 3 和第一代 AirPods 結果接近,為 258 毫秒;Sony WH-CH700N 為 230 毫秒。另外 Stephen Coyle 還測試了第三代 Amazon Echo 和 JBL 的藍牙耳機,結果都和 Beats、Sony 耳機的測試結果接近。

(Source:Unsplash

儘管 AirPods Pro 的延遲是這次測試的無線耳機中表現最低的,但 144 毫秒在遊戲和部分音頻製作中仍然還在人耳能察覺到的延遲範圍內。不過相比於過去的 AirPods 和其他無線耳機,做為音樂人的Stephen Coyle 認為,AirPods Pro 在無線耳機這個老大難問題上的改變還是相當可觀的,這使得它能成為 Stephen Coyle 首選的無線耳機。

隨著像 AirPods 一樣的 TWS(True Wireless Stereo)無線耳機在市場漸漸普及,不少廠商也開始著手解決延遲問題,以提升手機和耳機音視頻傳輸體驗。比如華為之前發表的 Freebuds 3 官方宣布延遲僅 190 毫秒;OPPO 將要發表的 Enco Free 官方宣布甚至縮減到 120 毫秒。

由此看來,今後的無線耳機不但連接速度更快,而且體驗也能越來越接近傳統的有線耳機了。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Aaron Yoo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