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遊戲市場,除了 Switch 2,最令人矚目的就是 Sony 與微軟(Microsoft )訂閱服務:一邊是堅守主機獨占光環、讓首發大作延後進場的 PlayStation Plus;另一邊則是標榜「首日上市」、企圖以大量第一方新作衝擊傳統買斷模式的 Xbox Game Pass。兩條策略線看似同屬訂閱經濟,實則在內容取向、價位結構與獲利模型各走極端,宛如兩條平行線。
規模先看用戶基數。Sony 在 2023 財報透露 PS Plus 付費會員約 4,740 萬;外部推算顯示截至 2025 年數字應該仍維持四千萬級,並有 38% 採中高階方案。微軟官方 2022 年宣布「突破 2,500 萬」後一直緘默,直至 2024 年在接受 The Verge 採訪時指出訂閱達 3,400 萬;但至今兩者都沒有持續於財報公布官方訂閱數,很大理由應該是訂閱數沒有高度成長,公布這個數字對於股價與財報的意義不大。乍看兩者總量接近,但若考量 PS Plus 必須綁定主機,而 Game Pass 可跨 PC、雲端、行動裝置,其實滲透率各有優勢。
價位結構亦呈現剪刀差。PS Plus 三階年費在台灣分別為 2,680 元、4,830 元、5,580 元,折合月費從 224 元跳到 465 元,差距超過一倍;Xbox Game Pass 自去年美國調價後,Ultimate 版月費 19.99 美元(約新台幣 650 元),PC Game Pass 月費 11.99 美元,主機專用 Core 年費也同步上修。若以「最高階方案月費」對比,Game Pass 顯得昂貴;但因其串流跨平台與 EA Play、雲端遊戲綁定功能包山包海,對追求全設備串流的玩家來說仍具吸引力。
內容策略是最鮮明的分野。微軟奉行「第一方全數首發即玩」,2024 年〈星空〉、今年的〈光與影:33 號遠征隊〉全數當日首發、 再上 PC 版本與雲端同步;Sony 則把資金投入於精品敘事大作與 VR 研發,刻意留出一年的銷售時間才上架 Plus。支持 Sony 的聲音認為此舉保證研發回收,維持高品質生態;批評者則指關鍵大作缺席讓 Plus「永遠追在過去」。
獲利結構呈現互補。Sony FY2024 網路服務收入 6,699 億日圓,相當於約 44 億美元,占遊戲事業體營收 14%;微軟並未拆分 Game Pass 細項,但 2025 年 Q3 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提到「PC Game Pass 收入年增 45%」,也點出 Game Pass 正是推動 Xbox 內容與服務營收年增 8% 的要角。Xbox 高層關注的並非是用戶總數(畢竟成長有限),而是每名訂戶帶來的平均營收(ARPU)與交叉銷售帶動的附加價值。
玩家觀感差異同樣尖銳。The Sun 與 Screen Rant 在價格調漲期間的街訪統計,逾六成 Game Pass 用戶表示「首發遊戲依舊超值」,雖然月費提升但願意留在 Ultimate;反觀 PS Plus 漲價時 Reddit 版塊罵聲不絕,卻仍有八成受訪者續約,主因是「社群整合」與「折扣」功能仍然有效益,加上主機買都買了,要玩還不續費嗎?即便抱怨頗多,但玩家的留存率仍沒有受到高漲的不滿意程度影響。
開發者生態圈也走上不同路線。微軟主打「雲端首發即廣宣」,獨立團隊在 Game Pass 可一次觸及多平台,多數採「保底金+分潤」合約;Sony 則透過嚴選機制,每年簽約數款首發獨立作品,由 SIE 提供資金與行銷包,但明確排除有競爭性質的首發專案,以避免自家銷售被稀釋。
雲端與跨裝置是微軟領先的市場縫隙。Game Pass Cloud 與 LG Smart TV、Meta Quest 3 等平台展開合作,服務觸角跨足純雲端用戶;Sony 雲端串流仍侷限 Premium 會員,且普及區域有限,導致「非主機黏著度」相對不足(但相對就是主機訂閱比例超高)。相比於微軟擁有 PC 端的優勢,Sony 雲端仍然與主機銷售過度捆綁,但基於 Sony 與 AWS 的深度合作,因此在 AWS 逐步擴張雲端服務的狀況下,Sony 也能提升不同地區的雲端服務品質、有機會逐步修改雲端戰略。
關於遊戲訂閱服務的市場動態,微軟的 Game Pass 若要實現規模化盈利,除了需要維持龐大的付費用戶基數(據估計每年至少需達 3,500 萬戶),更需持續擴展雲端基礎設施以支撐服務。相較之下,Sony 的 PS Plus 由於受惠於其硬體生態系統的用戶鎖定效應,盈虧平衡點相對較低。然而,成長潛力也因此受限 PS5 的裝機量。業界觀察家普遍認為,短期內這兩種商業模式難分高下,最終的勝負將取決於各平台「首發大作的變現能力」及「跨平台訂閱服務的每用戶平均收」的對決。
但更重要,或許是遊戲訂閱模式還沒有找到一個真正優秀的營運模式,只是一味模仿 Netflix 的成功方法,所以人數才成長不起來。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