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bbit R1 第一批體驗出爐:名為語音助理、實似廉價對講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30 日 8:10 | 分類 3C周邊 , AI 人工智慧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Rabbit R1 第一批體驗出爐:名為語音助理、實似廉價對講機


兩週前,Ai Pin 的第一批用戶在體驗產品過後,出奇地達成了一致評價:噱頭大於實際,取代手機還為時過早。當時,Rabbit 創辦人呂騁(Jesse Lyu)也沒錯過這個落井下石的大好機會,透過一場精心策劃的對比直播,將「iPhone 殺手」Ai Pin 狠狠地踩在腳底。最近 Rabbit R1 首批產品正式交付,也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開箱評測大考。

隨著媒體首批評測結果新鮮出爐,Rabbit R1(以下簡稱R1)開始被推到風口浪尖,而他們的評價也再次站在同一條陣線上:它比Ai Pin要好,但同樣成為不了AI硬體的救世主。

  • The VergeR1似乎表現得夠好,但曾經期待的那些功能還需要兌現。
  • Mashable我使用了17 小時──但總覺得它有些地方不太對勁。
  • TechCrunchR1是一款讓你愛不釋手的AI小玩意兒。
  • Unbox Therapy它讓我回想起科技發展的另一個時代,那時智慧型手機並不是唯一選擇。

能連結App,但毛病也不少

你一天要和無數個App打交道。聊天、叫車、點外送等等,可以說我們的衣食住行就是在各種App之間來回穿梭。

但總有人會對這種充滿枷鎖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Rabbit創始人呂騁便是其中之一。

我們的智慧型手機上有數百個應用程式,複雜的用戶體驗設計使程式之間無法互通,結果是用戶對其設備感到沮喪,並經常迷失方向。

他指出,R1的設計理念正是為了顛覆App的運作方式,以AI作業系統取代手機使用者與手機App的互動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在使用者和裝置之間塞個AI媒介。

別讓AI硬體只是智能,外觀同樣重要

擁有亮橙色方形外觀,重量約115克,由TE操刀的R1,在Mashable編輯看來是個「漂亮的小玩意」。在外媒讚不絕口的評價中,上手握持半個手掌大小的R1後,給他們的第一感覺就像是在重溫童年時期的口袋玩具。

與Ai Pin冷靜,富有機械感的外觀設計相比,螢幕顯示可愛兔子標誌,在常規黑白配色之間創出一條血路的R1能第一眼拉近與用戶的情感距離。而這個營造親和力的設計理念,恰恰是當下AI硬體們最值得學習的筆記。

仔細看,不難發現它與八、九十年代的BB Call呼叫器其實也有幾分相似之處。當你拿起產品貼在嘴邊對話時,呼叫器瞬間又變身為對講機。

The Verge對R1的外觀更是推崇備至,將其比作智慧型手機的畢卡索畫作,「它具備手機的大部分零件,只是布局有所不同」。

滾輪設計是R1體驗的一大亮點。滾輪的觸感細膩而靈敏,沒有「斷斷續續」生澀感,加上側面簡潔直觀的點擊式按鈕,用Mashable的話來說,就像是在撥動一個「令人愉悅」的指尖陀螺。

喊一聲AI就能幫你辦事

無需依賴任何第三方App,Rabbit R1運作的是公司自研的Rabbit OS作業系統。這顆「心臟」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大型操作模型」(LAM),只需要喊一下AI,就能執行從播放音樂到叫外送等各類任務。

大型LLM(如ChatGPT)展示了透過AI理解自然語言的可​​能性,而我們的LAM則更進一步,它不僅僅是對人類輸入生成文本的回應──它代表用戶生成並執行動作,以幫助完成任務。

在Unbox Therapy看來,R1本質上是一款能夠回答問題的語音助理,它透過相機識別物體,並協助用戶探索與常規不同的App整合方式。

如同最初版Siri的「文藝復興」,R1的願景雖然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在Ai Pin身上,幹掉實體螢幕、語音互動本該是其最大的賣點,卻被慢吞吞的反應速度拖累成了最大的槽點。有了前車之鑑的的R1並沒有走上Ai Pin的老路,將響應速度盡可能控制在用戶耐心的容忍範圍之內。

比起語音辨識的精確性,互動的速度往往更能帶來一種踏實感,畢竟,誰不喜歡那種「話剛說完,事情就完成了」的爽快感呢?類似於ChatGPT的一問一答,Mashable在與R1的交流中,上至當地天氣,下至有關英超聯賽,R1都能在兩秒內給出答案。The Verge就覺得,相較於Ai Pin的投影式雷射介面,配備螢幕的R1讓人感知到的延遲似乎更低。

不過速度的提升並沒有跟準確度掛鉤,例如在Mashable的測試中,R1就把英超奪冠次數最多的球隊給弄混了。

需要說明的是,還處在「新手村」的R1目前僅支援四個外部服務:Spotify、Uber、DoorDash和Midjourney,分別對應呂騁先前也成功展示的四個場景:播放音樂、點外賣、搭計程車,以及「生圖」。

不光支援互動的服務數量相對有限,反應速度也有點「看心情」。在音樂播放服務上,R1展現出絲滑流暢的一面;轉向點外賣服務後,原本只需在手機點幾下的功夫,卻被拉長到1分鐘,偶爾還未必能成功下單。

當tomsguide編輯要求R1生成一個金色獵犬在沙灘上玩飛盤的圖像時,大約1分10秒後,它就呈現了一些看起來非常逼真的圖像。不過,這些作品的「交付」不能透過電子郵件直接發送,而是需要用戶親自去Discord或Midjourney下載。

真·肉眼可見

多模態AI能力是這屆AI硬體選手們最基本的入場券。

好消息是,R1的辨識能力達到了「肉眼可見」的地步,但壞消息是,它似乎只能描述眼前所見所景,而這也就拋出了一質疑:如果我們都有正常的眼睛和健全的大腦,那為什麼還需要R1來告訴我們這些多餘的資訊呢?

Inverse副主編Raymond Wong在使用R1辨識排列在桌上的數位裝置時,短短幾分鐘,它就出了不下五次的「洋相」。辨識相機可以,但要分辨是富士還是徠卡時,R1就開始徹底歇菜。同樣,要辨識iPhone並不難,但要說出具體的型號,迷糊的R1只會在iPhone 1到iPhone 4之間反覆橫跳。

面對老對手「Ai Pin」,它例行公事地描述了外觀,至於準確的名稱,就同樣別指望它了。

抱著亡羊補牢的態度,Rabbit官方稱,遇到任何Bug都可以在社交媒體反饋,而他們也會在第一時間跟進解決。

Rabbit Hole則是一個獨立儲存用戶與R1互動記錄的網站,識別的圖片、錄音,甚至訪問過的網站等信息,在這裡都能找到。受限於R1的小尺寸螢幕和不足的亮度,如果使用者想要重溫某次對話或尋找訊息,那麼電腦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

是的,它確實無法取代手機,也無法取代電腦。

有趣的是,R1的USB-C介面可以外接鍵盤,在呂騁的構想中,它可以在與電腦協同工作,成為你的工作伴侶,但換個角度來說,這無異於在電腦旁邊放置了一個隨時提供幫助的智慧音箱。

細節決定成敗

R1能做很多事情,但如簡訊發送和打電話並不在功能列表裡。Mashable編輯在拿起R1之前,曾幻想不用動一根手指就能給朋友發簡信,但無法連接手機的桎梏很快給了他「當頭一棒」。

又或者電子鍵盤的設計看似周全,卻被Raymond Wong冷不丁發現了遺漏的「%」符號;同時Ai Pin缺乏的鬧鐘、日曆、以及GPS等功能,R1也通通都沒有。

(Source:Ray Wong

看得出來,R1短時間內管得了你衣食住行,但未必能叫你凌晨起床。

呂騁承諾,這些功能很快就會得到更新,並且他還畫了個誘人的「大餅」,預告在今年夏天將推出更多適用於不同場景的服務。

隱私是所有評測媒體都提到的隱憂。

在開箱發表會召開前,有關R1原始碼洩露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鬧得沸沸揚揚,儘管該公司的CTO在社交平台上多次闢謠,但在網路時代吃過虧的用戶們,自然不希望在AI 時代重蹈覆轍。程式碼外洩者質疑所謂的LAM並非是AI模型,而是利用一些自動化腳本來操作應用,這番質疑也順帶解釋了為什麼R1只支援Spotify等四個應用。不過,GitHub洩漏程式碼的原始連結已經刪庫跑路。

此外,Marques Brownlee在沒有給出位置資訊的情況下詢問天氣狀況時間,R1一邊聲稱無權訪問位置信息,一邊卻似乎能透過IP地址給出離Marques Brownlee最近的天氣資訊。

R1還有一個最大的硬傷。它所謂的LAM模型僅支援雲端服務,這固然可以加快設備的響應速度,但也意味著用戶從購買R1的那天起,就得祈禱Rabbit公司不要破產斷網,否則手上R1就會變成一個無用的盒子。

當然,外媒的評測也提到了許多細節,譬如揚聲器略顯「安靜」,但可以透過連接藍牙耳機來解決;支援4G LTE和Wi-Fi連接,滿足不同場景下的網路需求;電池續航表現還不錯,17小時的輕度使用僅消耗了35%的電量。

Ai Pin向左,R1向右,但又殊途同歸

我們製造Rabbit R1不是為了取代你的手機,而是做一種與手機不同的東西。

上一個號稱要取代iPhone的Ai Pi在走入現實後負評如潮。呂騁也一改論調,不再宣稱R1未來將取代手機,而是強調它是一種「與手機完全不同的東西」。

(Source:RabbitHumane

這種口風的轉變其實反映出一個現實:R1與手機之間的差別,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明顯,它有的功能,手機幾乎都有,它沒的體驗,手機也都能實現,而且往往還要更好用。

翻開R1的使用說明書,它在根源上就繼承了手機的某些使用特性,如按鍵式的互動體驗,可觸控螢幕的電子鍵盤。將R1倒轉過來,再搭配上那個贈送的復古風格「旅行箱」,活脫脫就是桌上的第二部手機。

也就是說,觸控螢幕按鍵體驗並沒有被語音互動幹掉,而是成為了一種備用選項。這種設計上的妥協的反過來也證明了目前語音互動技術的青澀。

在中國,199美元的預算足以挑選到一支性價比較高的智慧手機,而如果用來購買R1,你只會得到一個內建Siri的對講機。

甚至這台「對講機」的配置也略顯寒酸:2.88吋的觸控顯示器、2.3GHz聯發科處理器,4GB RAM以及128 GB儲存空間,同等規格的手機放到二手拍賣網上,可能也吸引不到幾次「我想要」。

實際上,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這些AI硬體產品似乎過度沉迷於AI創新的標籤性,而忽略了產品最核心的價值──實用性和用戶體驗。

這也是目前AI硬體需要回答的問題:它們究竟真正為使用者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近兩年來,AI硬體的井噴並沒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掀起太大的波瀾,反而是在認知層面上拉高人們的期待。

市面上的智慧穿戴裝置尤其受到了FOMO(錯失焦慮症)這股趨勢的影響,用戶和廠商們難得達成共識,如果智慧穿戴裝置沒有整合AI功能,那麼這款裝置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這種認知上的轉變,也讓一些原本被視為雞肋的設備重新獲得關注。

倘若倒退十幾年,智慧戒指或許會因為功能有限而被吐槽得體無完膚,隨著AI浪潮的襲來,三星Galaxy Ring智慧戒指不僅被奉上神壇,腦袋上至今還掛著下一代AI硬體的名號。

無論是Ai Pin還是R1,它們也都是試圖在AI硬體領域嘗試取得突破的產物。

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The Verge在挖苦Ai Pin時說,「我真正可以依靠Ai Pin做的唯一事情就是讓它告訴我時間」,倘若同樣的評價投射到R1身上,原本的負評或許瞬間轉為好評。

加拿大設計師Alisher Ashimov曾經提出一個有趣的想法:R1應該推出一款小巧的AI智慧手錶。

這款手錶將揚聲器、麥克風、白色按鈕、SIM卡插槽等元素集於一身,同時可伸縮的360度鏡頭又體貼地考慮到用戶的隱私的擔憂,你無需擔心這個小小的鏡頭會無休止地記錄你的生活。

這種讓人眼睛一亮的設計也間接解決了AI硬體冗餘的煩惱──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如何避免往口袋裡多塞一件硬體。

答案是,不需要取捨,戴在手腕上即可。

簡言之,R1的真正價值或許不在於取代手機,而是如何與手機形成互補,共同建構一個更聰明、便利的生活體驗。

當然,如果有一天Rabbit真的將這樣的手錶從概念變為現實,筆者或許會是第一個衝在前面的購買者。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Rab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