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 200 年了,我們依然無法離開「按鈕」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5 月 20 日 11:34 | 分類 3C周邊 , 3C鍵盤滑鼠 , 科技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快 200 年了,我們依然無法離開「按鈕」


你一天要和無數個按鈕打交道。早上起床按下鬧鐘的開關、出門前按下空調的遙控、進電梯後按下樓層的按鈕……

這些按鈕的大小、形式和功能各有不同,但它們的功能都一樣,就是在你與電氣世界間建立一座橋梁,讓一些神奇的事情發生。把你包圍的不只是實體按鈕,Word上的「存檔」也是組成你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在人類步入行動網路時代後,我們的生活再不可能擺脫按鈕,這一些看起來像是順理成章,但按鈕從出現到「控制人類」,只花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

從無到有

按鈕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朔到19世紀中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邁入了電氣時代後,需要一個簡單明了的方式與電器互動,按鈕在這時便應運而生。

和打字機鍵盤被按下的按鍵不同,按鈕只需要按下一次就能產生效果,而鍵盤需要人們重複多次輸入才能輸出有意義的內容。

因此,即便兩者都是與手指按動的操作有關,功能簡單、單一的按鈕卻能比按鍵承載更豐富的內涵,人們可以把按鈕進行抽象化,把權利、控制、慾望等想像都盡情地投射到其身上,讓按鈕脫離物理形態,成為一種文化和資訊的載體。

按鈕首先承擔的職責,是改變人們對「電」的想像。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電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不是神奇的能源,而是恐怖的殺人武器。

正如1892年James W. Steele在一篇關於電的論文所形容的那樣,「儘管電看起來很溫順,但它仍然是朦朧的、無法觸摸的、無形的、危險的。它本身就是為復仇而生,若誰貿然想要觸碰它、控制它,他就死定了。」

電可以驅動燈泡發光,也可以瞬間奪走一個人的性命,這讓人不自覺地對電產生了恐懼的心理,要克服這種恐懼,人類首先要馴服電──用最簡單的方式控制它。

按鈕的出現滿足了人們對電的控制慾望。按鈕是一種簡單的開關,通常情況下一直處於「關閉」的狀態,用手指按下按鈕就能瞬時或持續激發「開」。

這意味著當人們按下按鈕時,機器就會自動接管狀態維護的工作,手指只是短暫地開始或結束控制機器的這個過程,「操作電」這件恐怖而複雜的事被按鈕大大簡化。

要知道,電在當時需要技術經驗豐富的電工或發明家才能駕馭,使用電之前需要經過發電機、供電公司、電線、插頭等複雜的中間環節,而這一切都被隱藏在了看起來毫無威脅的按鈕之下。

這種隱藏讓按鈕變得強大,因為它們切斷了因果之間可見的聯繫,使得幕後的整個機制消失了,人們在表面上只能看到一個普通而簡單的按鈕,這讓人容易產生燈泡發光、電鈴發聲的奇觀似乎都是自己造成的錯覺。

第一代擁抱按鈕的並不是活在這場電氣革命的成年人,而是城市裡的孩子。剛從蒸汽時代過來的成年人對於電力有著天然的恐懼和不信任感,而活在電氣時代的孩子從小就看著街邊的燈被電力點亮,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按鈕與電器的神秘關係,開始信任並自如地使用按鈕,人們對電的看法也因此慢慢發生轉變。

電力的出現放城市景觀發生飛快的變化,現代公寓布滿了像按鈕這樣的新設備來管理資訊和通訊,其中一個重要的轉變就是人們用電來代替僕人,來滿足自己的願望。

起初,一些富有的家庭使用口哨或手鈴召喚僕人,後來這些工具變成了電鈴,按下電鈴按鈕就能把僕人招來,再接著這些僕人也被電器取代,按下這些電器的按鈕就能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按鈕開始與特權、愉悅聯繫在一起,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等級象徵。

隨著電氣革命的推進,電力開始更多地進入到工業生產之中,管理階層開始使用電鈴等遠程通訊工具管理工人,工人也在學習使用機器上的按鈕代替手工勞作,電力讓人類用手指即可完成自動化生產,傳統的手工被按鈕重新定義。

用手指輕輕按下按鈕,便能產生魔法般的神奇效果,這種不需要施加任何機械力就能提供超出尋常的回報讓每個接觸過電器的人都會為之著迷,「按下按鈕,享受快樂」開始慢慢刻入人類的基因之中。

當然,人類在學習使用按鈕的這段過程也不全是安然接受,按鈕幫助人們更輕鬆地使用電力,也放大了人們對於權利的恐懼。

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按鈕往往與強權、毀滅捆綁出現,科幻作家們常常會把人類的命運與小小的按鈕聯繫在一起,設想假以時日有人會站在人類歷史的中心,手中掌握決定了人類歷史進程的按鈕。

這個人可能是總統、集團老闆又或者是愛迪生,當他與這個按鈕連接在一起時,便會擁有超越任何一個實體的實力。這種幻想至今還依然存在。

更多的時候,按鈕會做為滿足人類願望的召喚形式而存在。20世紀初期,電力已經正式滲入了人類社會,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離不開電力,電器也從討好少數人向討好所有人轉變。

首個為電梯安裝按鈕的奧的斯電梯公司曾經發表過一個經典的廣告:一個小女孩在電梯裡踮起腳尖,用手指按下電梯的升降按鈕。

這個如今看似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卻顛覆人們對技能的定義──只要有一個按鈕,即使是社會中最小的成員也能操作巨大的機器。

這也讓按鈕的擁護者們感嘆:「操作電梯唯一需要的機械技能就是按下按鈕的能力。」

在攝影領域,柯達相機也喊出了另一句著名的口號:「你按下按鈕,剩下的交給我們。」柯達和奧的斯電梯對按鈕的宣傳,代表了當時面向消費者的技術迫切想要向公眾傳遞自動化、自助化體驗,進而吸引消費者的想法。

這些公司希望透過推廣按鈕開關,來兜售將這種賦權的概念──人類不再需要為生產而訓練、思考以及感到緊張,只需要把這些都交給機器。

這種兜售便利概念的做法至今依然隨處可見,想想那些「隨手拍美照」的宣傳,是不是和一百年前的奧的斯電梯如出一轍?

便利的按鈕開關有著創造利潤的強大潛力,一些公司也開始對按鈕進行改造,讓按鈕適用於更多的情景,提升便利的可操作性。

例如汽車的喇叭按鈕開始變大,讓駕駛的手指可以從任何方向按響喇叭,避免在駕駛的過程中分心。

如果要把人類對按鈕的所有設想濃縮在一起,那麼這個最終按鈕大概會是《好聲音》導師椅子上的那個紅按鈕:功能簡潔、象徵權利、還能控制情緒,最重要的是,巨大的體積讓任何人都能方便按下它。

從實到虛

按鈕的第二次爆發式增長,要從人類搬到電腦面前生活算起,準確地說,是滑鼠和圖形介面的誕生。

雖然我們平時聯想到電腦外設時都把鍵盤與滑鼠捆綁在一起,但回到電腦的歷史線上,滑鼠的誕生比鍵盤要晚了許多。

在滑鼠出現之前,人們操作電腦主要透過鍵盤輸入命令行,這是一種高效的人機互動方式,但對於沒有接觸過電腦和程式語言的人來說,這無異於書寫天書。

為了能讓用戶更方便地操作電腦,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在1968年首次導入了滑鼠,讓人們可以靠滑動手來輕鬆地操作。「點擊」從此成為人們上網的日常。

電腦從命令行介面轉變為圖形用戶介面後,滑鼠的重要性開始急劇上升,你甚至不用鍵盤,只使用滑鼠就能操作電腦的大部分功能,把滑鼠比喻成人手在電腦螢幕上的延伸也不為過。

滑鼠的價值,在於它把人手與電腦硬體和數位世界相連,只要點擊一下按鍵,電腦就會聽從用戶的指揮,這和過去人們在電氣時代的操作邏輯幾乎一樣。

不同的是電氣按鈕隱藏的事複雜的電路,而滑鼠隱藏的是同樣複雜的程式字符。

因此,越來越多的開發者開始把由程式碼組成的數位體驗映射到人們熟悉的物理體驗上,「存檔」變成了磁碟的形狀,「主頁」變成了象徵著家的小房子。

當人們要發出這些命令時,只要用滑鼠按下這些虛擬按鈕就好。隨著網路發展,人們想要發出更多的命令(看電影、玩遊戲、買東西等),虛擬按鈕便也隨之爆發式增長。

(Source:pixabay

虛擬按鈕遍布網路每個角落,但它真正統治我們的生活,還得等到人們「按」下它們。

2007年,賈伯斯發表第一代iPhone時曾分享了他對按鈕的理解,他認為全鍵盤手機雖然為用戶提供了很多按鍵,但是當用戶需要一些新的軟體功能時,這些全鍵盤手機就不能根據這些功能靈活地提供「新按鍵」。

賈伯斯的解決方案是用一個「大按鍵」來取代這些物理按鍵,也就是如今被你捧在手上的觸控螢幕。

雖然這時候的桌面網路已經非常成熟,但人們還沒有用手指真正按下虛擬按鈕的習慣,因此iPhone在捨棄物理按鍵後的另一個挑戰,就是要讓人們學會並習慣按下虛擬按鈕。

接下來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經耳熟能詳,iPhone用「擬物化」的設計,引導人們用手指直接發出命令,再在人們養成習慣的數年後向「扁平化」發展,虛擬按鈕開始脫離形態的束縛。

虛擬按鈕不再像過去那樣,只能執行單一的「按下、反饋」操作,結合長按、按下拖動等操作,虛擬按鈕可以實現更多的功能。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雖然按鈕的形態保持了一致性,但按鈕已經不滿足於滿足用戶的單一想像,轉而為用戶體驗創造更多的可能。

如今,我們按下按鈕就能讓快車上門接送,讓貨物跨越千里送到手中,這和英國作家華特·克藍(Walter Crane)在1900年的幻想不謀而合。

Walter Crane幻想未來人類會變成一個「按鈕機器」,每個指頭都連接著一個功能按鈕,動動手指就能打開電燈、接聽電話。現在回頭看,Walter的設想還是過於保守,他還是沒能預測到未來人類會用手指滑動手機螢幕上的影片。

按鈕發展的歷程就像是一部濃縮的科技史,它的形態、功能都隨著科技的進步而發生進化,因此不管下一個100年後按鈕還是否會存在,它的魔力都不會消失。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