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炫卻不甚實用掌紋解鎖、懸浮手勢?LG 的創新功能讓人尷尬不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2 月 28 日 0:00 | 分類 3C手機 , 生物科技 , 資訊安全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酷炫卻不甚實用掌紋解鎖、懸浮手勢?LG 的創新功能讓人尷尬不已


兩年前,蘋果在 iPhone X 推出名為「Face ID」的人臉辨識功能,主要用於手機解鎖和支付等領域,取代原有的 Touch ID 指紋辨識模組。

之後多家手機廠商跟進,但由於蘋果的 3D 架構光成本較高,大部分 Android 手機都只靠前鏡頭做人臉解鎖,可是僅憑單鏡頭,顯然很難做到完全掌握 3D 深度資訊。

這並非強求手機廠商都只能用 3D 架構光方案,事實上去年 OPPO R17 Pro、vivo NEX 雙螢幕版和榮耀 V20,三者都加入一顆 TOF(Time of Flight)後鏡頭,同樣能達到類似效果。

相比 iPhone 的 3D 架構光,TOF 感測器的辨識距離更遠,功耗更低,但精準度不會很高,目前大多用於後鏡頭。

(Source:Teknoblog

至於 LG 在今年 MWC 大會發表的手機 G8 ThinQ,則嘗試將 TOF 模組放在前鏡頭,所以這款新機的頂部也會有個類似 iPhone X 的瀏海設計。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人臉辨識僅只是這顆 TOF 感測器的其中一項功能,它還能用於辨識人的雙手,準確點說是「掌心」。

這倒很像「總喜歡弄點新東西進去」的 LG 手機會做的事。

靠 TOF 感測器做到的「手掌解鎖」

按照 LG 官方描述,辨識掌心的功能稱為「Hand ID」,顧名思義,當你將手掌放在手機前鏡頭前,就能解鎖手機。

「它可透過手掌靜脈形狀和紋路特徵,辨識不同個體。」

這是 LG 新聞稿的介紹,因每個人掌紋不同,所以 LG 還強調這比普通的 2D 人臉辨識更安全。

仔細想想,利用手掌來解鎖倒也不算什麼槽點。能想到的應用場景是,當手機平放在桌上,偶爾亮螢幕告訴你有未讀通知,又不想拿起手機時,如果手掌在手機上方揮一下就能解鎖,倒也算挺有用的功能。

LG 還提及開車。此時你也沒辦法將臉湊到手機前,但雙手較自由。

前提是,Hand ID 效果和 Face ID 一樣精準且快速。

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手掌解鎖對掌心懸浮的位置和距離都有一定要求,多數時候還需小幅抬手動作才能成功辨識。

但 LG 手機並未止步於此,還基於 TOF 鏡頭推出名為「Air Motion」功能,允許用戶在不和手機螢幕接觸的情況下,和一系列應用互動。

這其實和當年的「懸浮手勢」沒什麼差別。

尷尬的「懸浮手勢」,這麼多年後依然未變

「懸浮手勢」可能已被遺忘在記憶深處的角落了。為了喚醒大家的記憶,不妨來展現一下現在 LG 怎麼做的。

當你想截螢幕,可在手機螢幕前面五指並攏,宛如道士隔空抓取;當你想叫出音樂、簡訊等功能,可在手機螢幕前左右揮舞,猶如手持不存在的魔杖使出漂浮咒;當你想調音量,需要想像一顆浮在眼前的旋鈕,一本正經地扭動旋鈕……

只能說,LG 手機的腦洞又一次讓人大開眼界,多家媒體也認為這套手勢互動更像炫技,不會成為人們購買手機的主要理由。

畢竟,與其對手機施魔法,還不如直接點觸摸螢幕和按實體按鍵更實際。

當然,如果 LG 能加入自動看手相,每日提醒運勢順便預測意中人在哪的功能,或許能增添一點實用性。

「懸浮手勢」不算 LG「首創」。和 LG 同為南韓大廠的三星,早在 2013 年的 Galaxy S4 手機就曾推出類似互動功能,同樣「鼓勵」用戶揮動手臂,可做到照片切換、瀏覽器頁面切換和歌曲切換等。

還有眼球追蹤,透過偵測用戶眼睛辨識。比如當視線離開螢幕,正播放的影片就自動暫停,此外還可根據眼球運動來翻頁等。

當然想法很好,現實很殘酷。但凡用過 S4 手機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眼球追蹤功能並沒有想像好用,實際上更依靠頭部運動辨識,對頸椎算不小的負擔。

懸浮手勢也一直沒能獲得認可。前幾年還有一家名為 Leap Motion 的手勢辨識公司,同樣希望只藉手掌和手指動作達成人機互動,新穎概念也吸引了不少話題性。

但實際產品出來後,人們發現大部分操作精確度都不高,且長時間懸空手臂也極不人性化,很難當日常使用的互動方案。

當然,在 3D 架構光和 TOF 感測器的幫助下,今天手勢互動的精確度問題應能再提升,但仍很難超過鍵盤、滑鼠、按鍵和觸控螢幕等實體互動工具的效率。

有人也認為,真正能發揮懸浮手勢價值的應是 VR / AR。虛擬空間並不存在「實體」,但你同樣需要像真實世界使用雙手,這便衍生出手勢互動的必要性。

「創新」這方面,LG 手機一直滿挺努力,只不過……

在中國,LG 手機一直都是「邊緣機」,就算今年 MWC 有新機發表,也很難引起中國消費者注意。

上次 LG 在中國市場發表的新機,還是 2016 年的 LG G5;但 2018 年初,LG 北京代表之一也承認手機業務已結束中國市場。單一通路和落後行銷,加上中國手機崛起,都是不得不離開的原因。

但回歸產品層面,又總能從 LG 的手機找到一些有趣且大膽的設計,且大多是別家廠商不會嘗試的點子。

當年 LG G5 就是例子。這款手機使用可插拔式的模組化設計,不僅允許用戶自由拆卸電池,還能換 Hi-Fi、拍照等模組,做到更多延伸功能,但這款手機並未獲得市場好反應。

同時,LG G5 也是首批使用雙鏡頭組合的智慧手機,且其中一顆還是當時非常罕見的超廣角鏡頭,這為手機拍照帶來明顯的變化,可惜的是 LG 沒能在演算法有夠好最佳化,最終拉低了成像表現。

還有更早的 LG G2,嘗試過將音量鍵和電源鍵等都整合在手機背部,所以手機兩側沒有任何按鍵。這在設計層面也算是大膽創新。

LG G Flex 大概是純展示自家柔性螢幕技術,當時 LG 還表示後殼使用可「自我修復」刮痕的特殊材質為保護塗層。

至於 LG 的 V 系列,則在正面主螢幕頂部多設計一小塊副螢幕,螢幕開啟時,主要是通知中心和快捷按鍵;關螢幕時顯示日期和時間。

不過,這些「奇思妙想」並未為 LG 手機帶來對等的稱讚,很多時候還讓 LG 行動業務部門陷入業績低迷。

這也扯出一個問題,即 LG 的這些「創新」,是否真是用戶需要的?

市場反應已說明一切,其實懸浮手勢也好,模組化設計也罷,大多數消費者並不在意「看起來很酷」的東西。很多人或許只想要一支長得好看、用起來順手、平穩的手機,可是 LG 的創新點偏偏都沒能切中消費者痛點,反有畫蛇添足的感覺。

這也是不少手機廠商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新產品需要夠亮眼的賣點支撐,就必須要有差異化功能,大多被廠商賦予「創新」名號;另一方面,用戶對部分創新的認可度並不高,也不承認這些創新能帶來多少體驗提升。

但 LG 仍沒有放棄追趕前線技術,據說下一個重點,會放在即將到來的 5G 時代,LG 又會冒出什麼新東西?稍微想一想,還有點小期待呢。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LG전자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