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起來很專業的可變光圈,能否讓三星 Galaxy S9 拍照效果更上層樓?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3 月 26 日 17:30 | 分類 3C手機 , Samsung , 鏡頭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聽起來很專業的可變光圈,能否讓三星 Galaxy S9 拍照效果更上層樓?


智慧手機的拍照水準愈發提升的今天,使用手機拍照已是信手拈來的日常操作,而擁有一支旗艦手機,更讓拍照非常舒服自在。

如今各大手機廠商都在更好的拍照體驗方面不遺餘力,只是當「像素越高拍出來的照片越好」這個宣傳概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用戶識破後,光圈大小、感測器體積等專業資訊也成了現在購機的重要考量指標。

從近幾代三星 Galaxy S 系列的拍照表現來看,其素質之優秀也有目共睹。無論零組件用料還是演算法最佳化,其他同期品牌旗艦機型能有一項分庭抗禮都屈指可數,更不要說全面超越了。

為了坐穩第一把交椅,三星從未停下腳步,幾代 Galaxy S 手機也一直在挑戰手機光圈的極限:S6 我們看到 f/1.9 光圈,到了 S7 變成 f/1.8,S8 為 f/1.7,到 S9 進一步發展到 f/1.5。

雖然單從外觀說,今年三星 Galaxy S9 系列和去年 S8 並沒有多大變化,但拍照依舊是本次最大升級。Galaxy S9 和 S9+ 兩款手機的 1,200 萬像素主鏡頭均配備可變光圈結構,其中 f/1.5 適用弱光環境,f/2.4 則適用強光環境,兩檔自動切換,以便對付不同場景的拍照需求。

(Source:DIGITAL process

大光圈的優勢自然不必說,光圈越大,同等曝光時間情況下不僅快門速度更快,還能獲得一定淺景深以突顯主體;另一方面,手機大光圈的價值更多是為了提升弱光環境下的亮度和成功率,對手機樣張尤其是暗光場景來說,如果連人臉都看不清的照片,就算噪點控制再好,意義也不大。所以大部分人現在評價手機暗光場景樣張時,往往都會認為「拍得清楚不如拍得亮」。

但在光線條件非常好的情況下,如果想整張照片都非常清晰,小光圈反而是更好的選擇。所以本次三星也引入一個小光圈來應付日間場景,也是與大光圈的互補。

從 JerryRigEverything 和 iFixit 的拆解報告,我們很清楚地看到本次三星 Galaxy S9 系列可變光圈的內部結構,後置 1,200 萬像素主鏡頭使用的是 C 型環狀雙葉片結構,透過獨立模組來驅動孔徑大小的改變。但因為裝配在鏡頭中的葉片數量較少,這也大大降低了光圈的變化自由度。

從原理說,鏡頭可調整的葉片越多,能達成的光圈孔徑大小也有更多選擇,結構也更複雜,反之亦然。所以在雙葉片結構下,三星 Galaxy S9 只能在 f/1.5 和 f/2.4 光圈這兩個固定檔切換,並非在一段光圈值範圍內自由變化。

嚴格意義來說,三星 Galaxy S9 系列並非第一款使用可變光圈的手機產品。去年三星 W2018,便已看到三星在可變光圈的嘗試;追溯到更早一點,諾基亞時代的 N86 也曾配備過 3 檔可變光圈。

但和日漸普及的雙鏡頭相比,可變光圈在主流品牌的使用案例非常少,這可能依舊和手機內部緊缺空間有關。出於節約內部空間的考慮,常規智慧手機更傾向採用定焦定光圈,所以光圈和焦距都是固定的;就算是選擇可變光圈的三星,雙葉片結構也同樣沒有十分激進,相對體積和厚度也變得更容易控制。

此外,一些手機產品為了解決光圈不足的問題,也催生出類似「電子光圈」這種依靠多幀合成的方式,來達到小光圈長曝光的拍攝效果。但軟體模擬自然有不足的地方,像景深這種效果就無法很好模擬出來。

從用戶層面來說,用戶並不在意新功能如何達到,而更在意功能表現是否令人滿意,所以,能滿足一些小眾玩家的需求固然是錦上添花,但是否有更廣泛的應用價值,這還要從實用性角度來看。

以近兩年最受追捧的雙攝結構鏡頭來說,雖然這同樣需要對手機的內外部結構重新調整,但我們還是看到有越來越多手機使用了雙鏡頭。這顯然不是因為「鏡頭越多看起來就越厲害」,而是雙鏡頭確實衍生出很多大眾喜愛的新玩法。

現在能看到的,就有包括圖像增強、黑白組合、AR 遊戲等利用雙鏡頭衍生的新特性,但要說應用最廣泛的大概還是背景虛化了。經過這一兩年發展,如今用手機拍虛化照片已十分輕鬆,且用戶體驗並不差。

尤其是人像拍攝,基於雙攝虛化的人像樣張相比以前有了飛躍式的提升,消費者可以輕鬆拍出「媲美單眼效果」的淺景深效果,拍攝題材也多了一項可選玩法,這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是以往靠單顆鏡頭無法實現的。

另外去年 OPPO R11s,也看到了名為「根據光線不同,智慧切換不同規格鏡頭」的用法,和現在三星 Galaxy S9 可變光圈追求的目的十分相似。OPPO 是在白天選用 1,600 萬像素的鏡頭,暗光環境則會切換使用另一顆 2,000 萬像素鏡頭,依賴「像素合成」這種類似多幀合成的技術重新生成一張新照片,帶來更好的成像效果。

但可變光圈能帶來類似雙攝的玩法質變嗎?可能還談不上。從愛范兒為三星 Galaxy S9 拍攝的樣張情況看,暗光環境下 f/1.5 的大光圈已可保證夠穩定的成像表現,所以一般不會選用更容易拍糊的 f/2.4。而在光線條件夠好的場景,三星 Galaxy S9 會自動切換為 f/2.4 光圈拍攝,以保證足夠的敏銳度。

但對比日間樣張看,這兩檔光圈值的小圖觀感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只有放大對比才能看出對景深範圍的影響,如果追求的是更好的虛化效果,S9+ 完全可以直接使用雙攝模式拍攝。

這種變化不大的情況很難不讓人產生一種觀點,即在手機感測器體積過小的情況下,比起花大精力解決結構問題,倒不如將成本用在演算法:比如色彩表現,比如白平衡準確度,比如 HDR 成像品質等,用戶應該會更關注這些方面的進步。哪怕是只依靠 f/1.5 這檔光圈值拍攝,相信也不會讓三星 Galaxy S9 的成像表現就此退步。

但對注重手機攝影的用戶而言,專業模式下靈活選擇兩檔光圈值,的確可以在一些特殊場景拍得更好。比如微距題材,如果當時場景光線夠好,換用小光圈可讓食物等主題更清晰,又或是配合三腳架用小光圈拍攝一些長曝光的車流夜景。

至於對大部分用戶來說,三星 Galaxy S9 的可變光圈在普通模式下是全自動切換的,這既不需要犧牲其他體驗為代價,多加一檔光圈又可以帶來一些進步,何樂而不為呢?

最重要的是,本次三星 Galaxy S9 的可變光圈是靠物理層面達成的,這種結構上的精密變化或許比單純的樣張提升來得更有意義。它讓我們看到了消費級手機產品進一步接近微單相機性能的可能性,相信也會對以後的手機攝影帶來一點新的啟示和想法。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三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