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F 30 歲!回顧 GIF 當初的興起和現今的極盛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6 月 09 日 11:30 | 分類 數位內容 , 社群 , 網路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GIF 30 歲!回顧 GIF 當初的興起和現今的極盛


如果回到 10 年前,大家對於 GIF 檔大概沒什麼感覺,當時還是文字、圖片流行的年代,像 GIF 這樣的「動圖」在一般日常聊天過程中應用並不普及。但時至今日,GIF 出現滿 30 年,卻成為各大娛樂媒體的另類表達模式。

GIF 實際上是在 1987 年代首次出現,當時它的樣子並不像現在這樣,只是單純為了閱讀方便。到了今天,GIF 出現滿 30 年,已經是許多各種主流娛樂媒體、網路紅人、直播主們時常會拿來當作調侃、嘲諷時的主要工具。很多時候,它甚至可以用來當作訊息的傳遞,取代傳統的文字和圖片,並且提供更「生動活潑」的一面。

除此之外,「GIF 滿 30 歲」這一點同時也讓它在網路世界中非常「長壽」,主因在於 GIF 主要還是在最近 5 年才興起的,到了這兩年,才在主流媒體平台上被普遍接受,Twich 直播平台上有一個專用的 GIF 按鍵、iMessage 和 Facebook Messenger 都有專用的 GIF 選項,可以供用戶直接「搜尋」並「使用」。這種主流媒體普遍接受的現象,在十年前是不太可能出現的,主因在於當時的 GIF 檔普遍帶有文化印記,而現在的 GIF 則是全球普遍使用,人們並不會因為檔案上的人事物帶有「色彩」,就不願使用;反之,只要該 GIF 能夠反應當時情境,人們都願意接受,這也是 GIF 現在很普遍的原因之一。

GIF 本身同時身兼兩大要務,一個是語言的傳播和交流,另一個也代表「文化素養」,在適當的時間點使用這些 GIF,能夠同時代表對該事件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表達幽默感。以一個比「網頁」還要早出現的圖檔來說,能有這樣的成績非常不錯。

GIF 的出現

隨著時間的演進,GIF 動圖表現已經從 1990 年代的「模糊意象」轉變成現在的溝通模式。許多知名的 GIF,像是歐森威利斯(Orson Welles)面無表情的鼓掌、麥克傑克森吃爆米花,都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一眼就能馬上會心一笑的 GIF。

其他還有像是白宮新聞秘書 Sean Spicer 沒入草叢中的 GIF,甚至還會被拿來當作政治嘲諷時事用。這張 GIF 也曾被美國卡通《辛普森家庭》拿來惡搞過,嘲諷度 87 分不能再高。

最早期的 GIF

現今的 GIF 大多都是以無限回播的方式進行,但最早期的 GIF 其實目的是為了「展示靜態圖片」。

1986 年初,當時一家專為民眾提供線上聊天室服務的公司 Compuserve,其工程師史帝夫(Steve Wilhite)開始進行「圖形交換格式」(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的研究,史帝夫當時的老闆杉帝(Sandy Trevor)說他當時想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Compuserve 做為提供民眾線上聊天的公司,民眾使用的電腦未必都相同,當時的電腦市場被像是蘋果、雅達利(Atari)、IBM 等許多公司瓜分,Compuserve 需要一個可以在這些電腦間互通的圖像格式。Compuserve 當時有嘗試過當年的其他圖像格式,但杉帝認為這些格式無論是對民眾還是公司來說,都太難應用。因此,他希望史蒂夫能研究出一個「簡單一點」的格式。

第二個問題則是,他希望史帝夫能夠設計出一個能夠在連線不好或是慢速的時候,還能夠傳送清晰圖像的科技。「在 1980 年代時,所謂的高速網路是指每秒 1,200 波特率的傳速(1 波特率=1 Byte)。但當時大眾數據機的速度幾乎都只有 300 波特率。」在這樣的高低速落差下,Compuserve 有必要設計出一個穩定「低網速」連線品質的科技。

當時,網路上的另一大主流圖片格式:JPEG 正在開發中。但 JPEG 當時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攝影師,且通常含有大量畫面細節需要運算。但 Compuserve 本身的聊天室功能,除了有基本文字以外,如果要使用照片,內容也只會是一句引言、天氣報告等這類鋸齒線(Jagger line)很明顯的圖片檔案。因此史帝夫開始設計 GIF 檔。

1987 年 5 月,史帝夫將 GIF 格式的第一個版本規格制定了出來,6 月,Compuserve 便開始以這項格式製作圖檔。值得一提的是,GIF 比網頁還要早出現。兩年後,Tim Berners-Lee 爵士宣布了「全球資訊網」計畫(World Wide Web project)、六年後,Mosiac 瀏覽器讓網頁可以給一般非技術性人員使用,儘管 GIF 的出現比網頁早,但卻是網頁將 GIF 推上巔峰。

施工中

GIF 是網頁上用來表示 logo、線條藝術最完美的方式,這也是史帝夫當時之所以會設計這個檔案格式的主要原因。而 GIF 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可讓主要顯示的內容和背景完全融合在一起,這代表 GIF 檔的變化可以不只是單純文字的表現,這也讓網頁設計者有更多發揮空間,甚至創造出相對複雜的圖案。

不過最重要的一點,其實還是在史帝夫本身。史帝夫當初在設計 GIF 規格表的時候,就已經預先看到了這個契機,所以他只有設定基本標準,並沒有加以限制,因此,其他的開發者就能加上客製化的資訊到 GIF 上。這項「無限制」讓 Netscape 瀏覽器的團隊在 1995 年時,製作了 GIF 動圖的標準。「我當初並沒有要求史帝夫做這個可擴充性的決定,但我很高興他有做。」杉帝表示。

很快的,「施工中」的 GIF 基本上成了當時每一個網站都有使用的 GIF,而每個網站也會根據自己的需求,自己重新設計。而「跳舞寶寶」就成了網頁的第一個「影片式 GIF」。

不過好景不常,動態式的 GIF 來得快,去得也快,主因是網頁設計開始轉向專業化,這些「施工中」GIF 也就跟著開始消失。動態設計師和畫家開始轉而使用更複雜的媒體,像是 Flash 或之後的 HTML5。但 GIF 卻存活了下來,依然繼續存在 4chan、Reddit、Tumblr 等各式網路論壇中。

Giphy 的 CEO 亞當(Adam Leibsolin)將 GIF 形容是「叛亂格式」(insurgent format),讓人們可在許多不經意的地方表現自我,比如說最常見的就是網路論壇的簽名檔,「它用一個最容易、最簡單的方式,滿足用戶的內心成就。」

人們從這時候起,開始漸漸了解到 GIF 在相互溝通上的方便處,一個檔案不大、長度沒幾秒的重播短片,成為了新的語言表達模式。大家開始自己創造自己的 GIF,無論是從其他電影篇章擷取、或是生活上的小事,都可以成為靈感來源。而智慧手機的興起,更是帶動了另一波成長的高潮。

Tenor 這個 GIF 搜尋引擎的 CEO 大衛(David McIntosh)也表示,「我們已經開始減少使用類似『lol』、『wtf』這一類的縮寫字來形容心情了。GIF 可以更有效、而且更有層次的表達心情。」根據 Tenor 的統計,90% 的用戶搜尋 GIF 的關鍵字,都跟「情緒有關」。

正式走入主流媒體

要為這件事定義一個明確的時間點其實很困難,Nieman Journalism Lab 期刊將 2012 年夏季奧運稱為「GIF 走入社交世界的派對」(Coming-out Party)。同年,牛津字典將「GIF」定為 2012 年年度代表字。2013 年,創造 GIF 的史帝夫在威比獎(Webbys)的頒獎典禮上,獲頒終身成就獎。

這幾年來,其他像是 Vine 和 Snapchat 的媒體形式也陸續出現,這些新媒體看來很有可能會取代 GIF,但事實上並沒有:Vine 消失了,但 GIF 還留著。這很大的一部分必須要歸功於網路世界對 GIF 的愛戴,無論你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心情,都只需要到 Giphy、Tumblr、Tenor 上搜尋關鍵字,就會有別人做好的 GIF 等著你用。

儘管未來新的圖檔格式很可能會帶來更多的選擇或是趣味,但 Tumblr 的創意策略總監大衛(David Hayes)說,GIF 技術上的限制其實是他的強項,並不是它弱勢的地方。「GIF 的這些限制會繼續挑戰人們,大家必須在有限的檔案大小、幀速(frame rate)還有色彩表現上取捨,才能在有限的條件下,精準到位的馬上讓看的人明白感受。這就是 GIF 吸引人的地方。」

不要問 GIF 會不會在新興媒體的興起之下消失,而是應該要思考,GIF 代表的「圖像語言」表達模式,會不會已走到盡頭?再給 30 年看看吧!

(本文由 T客邦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