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律領先趨勢有祕訣,大賺一個股本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5 月 07 日 0:00 | 分類 3C周邊 , 財經 , 電子娛樂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美律領先趨勢有祕訣,大賺一個股本


走過 42 個年頭,電聲元件廠美律董事長廖祿立,憑藉著對聲音的熱情,不但創辦了一家上市公司,還持續帶領美律在電聲產業中獨領風騷。

「聲音,是一個永遠不會消失的行業。」從當年在 3 層樓店面開始做起,到如今員工規模超過 13,000 人,電聲元件廠美律走過 42 個年頭,始終不變的是董事長廖祿立的樸實,以及對聲音的熱情。

「『電聲』是我第一個喊出來的!」當年從國外翻譯而來,顧名思義,就是將電子信號與聲音信號互相轉換的換能器。廖祿立指出,電聲產業歷史超過一百年,卻能隨時代的變化,不斷延伸發展,更是人與機器互動很重要的介面器件。他說,電聲雖然傳統,但不斷有新東西出來,包括使用的新環境、新科技、新的需求。電聲學包括聲學基礎、機械力學、電子、材料、軟體;尤其現在物聯網應用蓬勃發展,軟體更顯得重要。

他舉一個例子,過去有 5.1 環繞音場,前後五支喇叭加一支重低音喇叭;但現在美律已經可以做到前面一個小小喇叭箱,就有環繞音效。「這就是用軟體去模擬出來的。」他解釋,人耳如何分辨聲音位置?就在於兩個耳朵聽到聲音的先後順序,因此使用軟體來抓到相位、音波等要素,前方一個音箱中裝置六個喇叭,就能夠建立環繞音效。

第一個喊出「電聲」
150 萬創業  一頭鑽入聲音之路

談起電聲,廖祿立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當年家境清寒的廖祿立,大同工學院(現為大同大學)畢業後進入工廠電機開發處,負責開發計算機與手提音響。他覺得計算機都是數位處理技術,倒是手提音響開啟了他一生的聲音之路。

當時為了降低成本,各種零件都要試試看。他覺得很奇怪,零件都差不多,但是台灣與日本做出來的揚聲器就差很多,他一頭鑽入聲音的異想世界,愈研究愈有興趣。

後來到了哥哥擔任總經理的電容器工廠工作,董事長雖然待他很好,但是廖祿立好多的想法和點子都無用武之地。他打定主意,「我一定要做一個一輩子都有興趣的行業」,當時就從共約 60 坪的 3 層樓店面開始了創業之路,美律這個名字,當然就是指優美的旋律。

絕不和客戶搶生意
重視誠信 犧牲短利壯大公司

「揚聲器裡面真的有好多學問。」起初他只有基本認識,於是買書持續進修,資本額只有 150 萬元,他就花了 100 萬元買了一套 B&K──全世界最好的機器;「因為測試機器不一樣,出來的數據與頻響曲線就不一樣。」當時台灣做電聲產品的廠商就有 3、4 百家,廖祿立意識到一定要走差異化,無線電對講機剛剛開放,美律就做無線電對講機用麥克風。「我是小本錢做小生意、小東西,大的從來不碰。」

之後有不少台灣的電聲產品,美律都是第一個做出來的。例如 1980 年 Sony 推出隨身聽(Walkman),廖祿立把耳機拆開來看,憑著在電容廠時把材料摸得一清二楚,想辦法開發出超薄型揚聲器。廖祿立回憶,當時廠房一直往旁邊承租擴充,每天都要加班,客人都來排隊搶貨。

1980 年美律營業額 3,200 萬元,隨身聽耳機揚聲器開始量產後,隔年營業額暴增至 9,600 萬元。貿易商找上門:「你會做揚聲器,把線接上去,銲一銲,為什麼不自己做耳機?我向你買一個耳機,價錢最少比你只賣兩個揚聲器高 5 倍。」廖祿立斷然拒絕,「跟客戶競爭的生意我不做。」

1983 年,他看到美國一本雜誌報導,摩托羅拉(Motorola)、奇異(GE)、AT&T 與 IBM 四家公司,正在研究制訂蜂巢式電話(cellular phone)的協定,以芝加哥為試驗城市。當時他就意識到,每個人以後身上都會有一支電話,未來電聲產品的發展一定會走向輕薄短小。

洞悉行動通訊趨勢
多元發展分散風險 去年獲利創新高

靠聲音傳遞的通訊產品,會大量使用麥克風與揚聲器,讓廖祿立找到了美律下一個成長的來源,更開始投入電話產品的研發。當時台灣正經歷從轉盤電話轉換到電子按鍵電話的過渡期,中華電信找上美律,期望能找到電聲產品新的解決方案。當年電子按鍵電話動圈式受話器,在台灣是美律最早開發出來並量產。

2000 年後因為手機普及,帶動美律業績大幅成長,2000 年至 2007 年間,美律營收繳出年複合成長率達 34% 的佳績,高峰時一個月出給諾基亞(NOKIA)的耳機就高達 2,300 萬個。

金融海嘯來襲,讓美律出現 40 年來首度季度虧損。當時諾基亞佔公司營收四成、摩托羅拉與 Sony 愛立信各佔兩成,佔美律營收達八成的前三大客戶業績都下滑,廖祿立回憶,2008 年 7 月營收還有 7 億元,11 月掉到剩下 2 億元,導致 2008 年第四季、2009 年第一季都虧損,他搖搖頭:「這個教訓讓我上了很大一堂課。」

2009 年美律請來 IBM 輔導,將產品與市場分散並成立事業部,第二季打平、第三季恢復獲利。美律從此不再只是固守手機市場的揚聲器大廠,產品也不再只有單調的耳機配件,增加了許多像是耳機潮牌的客戶。去年娛樂用耳罩式耳機出貨一路成長,美律獲利更創下掛牌後歷史新高紀錄,每股稅後純益(EPS)11 元。

去年,美律與中國連接器大廠立訊透過子公司合作,受到市場矚目,廖祿立認為,立訊很投入,兩者結盟大幅提升了競爭力;立訊同樣是關鍵零組件,雙方可以既水平又垂直整合得很好。

當時也有很多人質疑,美律是不是要把公司賣給中國?廖祿立明確否認說:「當然不是,而是雙方整合得更具競爭力,把餅做大。」而且外界都聽過立訊董事長王來春是鴻海正崴員工出身,其實最早她是在日商三洋電聲,同樣喜歡電聲的兩位董事長,頗有惺惺相惜的味道。

與中國大廠立訊合作
垂直整合把餅做大 今年成長可期

廖祿立認為,電聲產業雖然無法和動輒產值上兆元的半導體業做比較,卻是人和機器互動最重要的介面。「人機介面,無非是眼睛看的、嘴巴說的、耳朵聽的,美律就佔了兩項。」未來最重要的,不外乎掌握兩大趨勢:市場變化以及科技變化。也因此,美律有外界看不到的部門,新技術、新材料的基礎研究部,以及研究市場趨勢的策略規畫部。

廖祿立有感於電聲產業跨領域需要更多人才,但是產業小、人家又看不到,因此相當積極推廣產業與培養人才,2007 年與逢甲大學合作創立國內第一個「電聲碩士學位學程」。並在隔年捐款,成立擁有最先進儀器的「美律電聲實驗室」。

廖祿立表示,現在由於可攜式裝置,無線的東西愈輕薄愈好,同時也要追求原音重現。例如他們在遊戲應用的產品賣得愈來愈好,為什麼玩遊戲時戴的耳機也需要追求絕佳音效?一名遊戲玩家就表示,「槍戰的時候才能聽到敵人的腳步聲,知道敵人從哪個方向來。」

美律去年第四季在頭戴式消噪耳機及手機用揚聲器旺季需求帶動下,單季營收寫下 60.4 億元的歷史新高,預計今年第二季起將有多款娛樂、Gaming 新頭機開始量產出貨。

美律電聲元件未來幾年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智慧型手機,在手機愈趨輕薄、內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電聲元件設計的複雜度、生產難度都提高。法人認為,美律去年結盟立訊,在美系客戶訂單上大有斬獲,為了對揚聲器關鍵零組件、技術掌握度更高,又入股精密模具商康控,加上娛樂應用產品持續成長,預期今年營收將更上一層樓。

走過 42 個年頭,愛聽音樂會的廖祿立,始終堅持他一生的電聲志業。這個永遠不會消失的行業,美律還要持續獨領風騷。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