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進入手機困難重重,看看聯發科如何解套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1 月 25 日 8:00 | 分類 3C手機 , 手機 , 晶片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5G 進入手機困難重重,看看聯發科如何解套

「2019 年是 5G 技術標準跟產業發展關鍵的一年,也是 5G 從實驗室開始走向商業應用的第一年」,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說。

綜觀全球 5G 終端裝置生態鏈,高通已經推出第一款 5G 處理器 Snapdragon 855,緊接著,聯發科首款 5G 數據晶片 Helio M70 也接續推出。再看看智慧型手機,除了蘋果之外,三星、華為、LG、OPPO、小米,幾乎每一家大廠都預告要在今年推出自家第一支 5G 手機。

▲ 聯發科已推出首款 5G 數據晶片 Helio M70。

但真實的狀況是,終端產品要使用 5G,卻是困難重重。「現在 5G 在全世界的進展都有點放慢了,尤其終端面很困難,因為 3GPP 規則很複雜,基地台跟手機要調適,是很麻煩、很挑戰的,」中華電信執行副總林國豐一語道破。

5G 三大應用場景,eMBB 最快也最貼近消費者

從 5G 一直被強調的特性看來,基本上可分為「eMBB」(大頻寬)、「URLLC」(低延遲)及「mMTC」(大連結)3 種應用場景。

「就我的觀點來看,eMBB 應是 5G 初步商用時,比較普及的應用」,聯發科技通訊系統設計研發本部總經理黃合淇指出,對「大量行動寬頻」的需求,最直接反映在智慧型手機這類終端產品上,也因此帶動 5G 市場初期需求。

至於 URLLC,大眾聯想到的第一個應用,無非就是自駕車,但黃合淇認為,現在仍有很多規劃不清楚的地方;至於 Massive MTC,在 5G 正式商用前,物聯網已有非常多不同的標準在進行,這一點在 5G 發展短期內,急迫性還不夠強。

總歸來說,第一波 5G 商用,還是會以 eMBB 的 5G 終端裝置為主,並將在 2019、2020 年陸續看到 5G 的終端商品。

5G 走入終端裝置,難在哪?

但問題來了,以終端裝置來說,發展 eMBB 到底具體難在哪裡?

黃合淇解釋,以晶片設計的角度來看,5G 和 4G 相比支援更高頻寬,當頻寬越大,所需要的計算能力就越大;另外一點,5G 的傳輸速度是 4G 幾十倍,對 CPU、GPU 的效能要求就更高,甚至還要有邊緣運算能力;最後一點,5G 晶片得支援 5G 外,與 4G、3G,甚至 2G 都要有相容性,設計更複雜。

總歸來說,若以一支 5G 智慧型手機來看,耗電量會比 4G 高出好幾倍,林國豐直言,功耗的確是個大問題。

「我們思考的方向就會是,那裝置的電池容量可無限增加嗎?」事實上理論可以,但根據電路板設計、工業設計,手機尺寸也會隨之加大,但這樣相當不符合實際。

3GPP 幫忙解套

那,可以怎麼解決?

黃合淇透露,除了晶片一步步從 12 奈米製程,提升到 10 奈米、7 奈米外,也可以透過晶片設計達到降低功耗這件事,但採用通訊系統的使用技巧也是方法之一,國際標準組織 3GPP 在第一版 5G 標準就導入這個功能。

「一個人一天用一支手機,不可能 24 小時都在打電動、看影片,可以分閒置待機和高速資料傳輸兩種狀態,前者占據大部分的時間,」黃合淇舉例,當一支手機吃 4G 網路時,待機時間若可達一天,那當吃 5G 網路時,待機時間則大大減少至半天,這樣的性能勢必不會被消費者接受。

面對此景,3GPP 有專家提出幾點做法,第一種做法是終端裝置動態接受訊號的頻寬,根據資料傳輸量,可以自動轉換到底要接受頻寬很大、但耗電量也很大的 100GHz;還是頻寬較小、耗電量也較小的 20GHz,以利節省用電量,但基地台也得做出這樣的配合。

▲ 聯發科表示,採用這種功能,分別用來看愛奇藝影片、打 4G 網路電話以及玩手遊,省電量達 30%~50%。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聯發科)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